專家為特高壓“點贊” 今年會被批準嗎?
特高壓輸電被實踐證明是安全的
薛禹勝: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風險也都是存在的。當年,從220千伏電壓等級的電網升到500千伏電壓等級電網的過程中,我們就擔心電網互聯的范圍增大了以后,供電可靠性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從技術層面來看,2012年印度之所以會發生全國大停電,是因為缺乏一個堅強的電網。如果一條輸電線路上的一個元件壞了,就會影響到相鄰的線路,那么這個電網就不夠堅強。
對重大工程進行提前驗證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避免我們走很多彎路,特別是對于一項新的技術,又是第一次大批量推廣,更應該慎重。但一個決策一直耽誤在討論上,而不去推進也是不應該的。目前對特高壓的反對意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它是落后的技術,另一種說它太先進了,我們各方面水平達不到要求。
國內第一條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投運后,設備在耐受高電壓的能力上,在對環境污染、聲音污染、電磁波污染的控制上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從這個角度來說,技術上落后或者技術上難以攻克都被實踐證明是不存在的。
韓曉平:提到電網安全,我們應該在發展大電網的同時,同步發展分布式能源,讓我們的分布式能源保證居民和要害部門在任何情況下都有電可用。
特高壓是經濟高效的
薛禹勝:從理論上來說,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路每千米造價是500千伏線路的2.8倍,而輸送能力是500千伏線路的4倍。這樣來算,建設特高壓是節約了電力輸送費用,而不是增加了。如果從長遠來看,特高壓的應用并不會帶來經濟支出上的增加,它是又經濟又安全的輸電方式。
王益民:在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建設初期,由于沒有成網,我們沒有辦法把它的利用效率提得很高,一些外部專家提出的參數可能是考慮這樣一種情況。但只要特高壓電網形成規模,輸電的成本就會遞減。這就好比現在個人計算機只要三四千元一臺,而我十幾年前買的時候卻要6萬元,這就是批量化生產帶來的好處,它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
季侃:在設備研發方面,無論是直流特高壓還是交流特高壓,投入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在特高壓二次設備的投入上,已經接近于500千伏電網的投入水平,主要增加的成本在一次設備上,還有線路走廊,比如征地費用。
韓曉平:是否發展特高壓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比如浙江缺電又沒有資源,它是否愿意承受特高壓投資的費用,或者選擇節電、應用天然氣等方式,完全取決于哪種方式更經濟。如果浙江最終選擇了發展特高壓,就說明特高壓確實是比其他方式更加經濟。
褚艷芳: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已經建成5年了,輸送電量500多億千瓦時,其中給華中地區送電370多億千瓦時,折合成煤的話是2400萬噸,相當于要用40萬節車皮去拉煤。所以特高壓的發展不能僅僅算局部點上的東西,應該看整體的社會效益。
建設特高壓跟壟斷沒有關系
王益民:電網用什么電壓等級,或者分幾個區,跟電網壟斷沒什么關系。比如歐洲電網是一個統一的交流電網,在歐洲的30多個國家,從東部的俄羅斯一直到西部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但它完全是一個市場化的機制。所以說一張網還是幾張網是一個技術問題,和壟斷沒有關系,通過聯網就能加強壟斷的說法并不成立。
韓曉平:電網的物理壟斷屬性不管拆分與否都無法改變,真正能夠改變壟斷形式的是發展分布式能源,所以國家電網公司應該像發展特高壓一樣,解決好分布式能源的并網問題。
王益民:關于發展分布式電源,國家電網公司承諾,所有低于6000千瓦容量的分布式電源,通過10千伏線路接入電網,我們全部實行免費設計、免費接入、全額收購。這項政策從2013年2月開始實施,目前在全網范圍內已經有3000多戶、260多萬的裝機容量并網發電。
薛禹勝:西歐電網一直是一個互聯電網,但它不是一個利益體。所以,互聯電網不一定是一個壟斷電網。電網互聯之后應該更加開放、更加不容易壟斷,就好像鐵路、公路互聯之后就更開放了,因特網和其他的通信網絡現在的整個趨勢也是互聯。互聯的范圍越大,經濟上互補性的優勢越能發揮出來。
電網建設要跟上新能源發展步伐
張傳衛:中國真正的“棄風”是從2011年冬天開始的,最嚴重的是2012年,“棄風”量達到總裝機容量的22%~23%,2013年有所好轉,大約占總裝機容量的12%。目前,“棄風”最嚴重的是吉林、蒙東、蒙西、甘肅酒泉以及河北張北地區。
王剛:風電去年“棄風”導致的電量損失大概是300億千瓦時,也有一些“棄光”的現象。從理論上來說,太陽能發電板一年能發多少電是有統計數據的,但一年下來因為“棄光”損失了多少電無法統計。
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并不是一定要“棄風”或者“棄光”,就好比在一條高速公路上,是否可以考慮控制一下那些高耗油、高污染的車輛,讓道給一些清潔車呢?
楊懷進:現在西部地區有的地方“棄光”比例達到50%以上。國家目前對新能源并網的準備工作做得還不是很充分,西部地區并網條件和并網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跟上新能源發展的步伐。
新能源消納需要特高壓
褚艷芳:2013年黑龍江“棄風”的電量是11億千瓦時,占比是16.4%,比2012年增長了27%,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電送不出去。黑龍江目前總的裝機容量是2300萬千瓦,但最大的用電負荷是1000萬千瓦,富余的裝機過去能送到遼寧或者吉林,但現在遼寧、吉林風電發展都特別快,尤其是吉林,而基于現在的電網再想往遠的地方送電是不可行的。
楊懷進:在推進新能源并網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實際上還是很積極的,一直呼吁希望建成幾縱幾橫的大電網,但國家發改委一直沒有批準這個規劃。我們應該以更大的決心去發展特高壓,就像30年前中國在東部地區建高速公路一樣,否則談治理污染、治理霧霾都是一句空話。
王益民:每次聽到或者看到建成的風電機組或者光伏設施在“棄風”或者“棄光”時,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到去年年底,我國風力發電裝機超過70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超過1500萬千瓦,在總的裝機里這兩項合計不到8%,所以我們新能源發展的空間還遠遠沒有打開。
從國家電網公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發展兩項技術:一項是特高壓技術,解決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問題;另一項就是智能電網技術,解決大量分布式清潔能源并網的問題。
薛禹勝:2012年,全國因“棄風”損失的電量相當于當年北京市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們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增加到20%、30%,甚至到50%的話,北京空氣的改善就會很明顯。
當前,如果要更大規模地開發風力資源和光伏資源,就需要打造“電力高速路”。國家電網公司的態度是,風電、光伏電能等可再生能源不管你有多少,只要輸送容量允許,那就優先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
季侃:從技術上來說,大量消納清潔能源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不過現在國家的配套政策還不是很到位。一旦到位了,我想我們是能夠做到的。
跨區跨國輸電為歐盟帶來效益
目前,全球范圍內有很多跨區跨國輸電的例子。例如,歐盟的電力市場盡管沒有運行特高壓,也沒有形成歐洲范圍內的統一市場。但是已經逐漸形成的七大區域性電力市場中,跨國電力交易不斷增長,交易量從1996年近2200億千瓦時增加至2011年的4119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也隨之增強,其終端電能消費量中的占比也從2000年的13.6%上升到2011年的20.4%。可以預期,如果通過(特)高壓電網建設,實現全歐盟范圍內的統一市場,將能夠帶來更大的效益。歐盟為此也提出了諸多宏大的目標,如歐洲超級電網,但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統一化進程并不理想。
薛禹勝: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風險也都是存在的。當年,從220千伏電壓等級的電網升到500千伏電壓等級電網的過程中,我們就擔心電網互聯的范圍增大了以后,供電可靠性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從技術層面來看,2012年印度之所以會發生全國大停電,是因為缺乏一個堅強的電網。如果一條輸電線路上的一個元件壞了,就會影響到相鄰的線路,那么這個電網就不夠堅強。
對重大工程進行提前驗證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避免我們走很多彎路,特別是對于一項新的技術,又是第一次大批量推廣,更應該慎重。但一個決策一直耽誤在討論上,而不去推進也是不應該的。目前對特高壓的反對意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它是落后的技術,另一種說它太先進了,我們各方面水平達不到要求。
國內第一條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投運后,設備在耐受高電壓的能力上,在對環境污染、聲音污染、電磁波污染的控制上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從這個角度來說,技術上落后或者技術上難以攻克都被實踐證明是不存在的。
韓曉平:提到電網安全,我們應該在發展大電網的同時,同步發展分布式能源,讓我們的分布式能源保證居民和要害部門在任何情況下都有電可用。
特高壓是經濟高效的
薛禹勝:從理論上來說,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路每千米造價是500千伏線路的2.8倍,而輸送能力是500千伏線路的4倍。這樣來算,建設特高壓是節約了電力輸送費用,而不是增加了。如果從長遠來看,特高壓的應用并不會帶來經濟支出上的增加,它是又經濟又安全的輸電方式。
王益民:在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建設初期,由于沒有成網,我們沒有辦法把它的利用效率提得很高,一些外部專家提出的參數可能是考慮這樣一種情況。但只要特高壓電網形成規模,輸電的成本就會遞減。這就好比現在個人計算機只要三四千元一臺,而我十幾年前買的時候卻要6萬元,這就是批量化生產帶來的好處,它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
季侃:在設備研發方面,無論是直流特高壓還是交流特高壓,投入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在特高壓二次設備的投入上,已經接近于500千伏電網的投入水平,主要增加的成本在一次設備上,還有線路走廊,比如征地費用。
韓曉平:是否發展特高壓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比如浙江缺電又沒有資源,它是否愿意承受特高壓投資的費用,或者選擇節電、應用天然氣等方式,完全取決于哪種方式更經濟。如果浙江最終選擇了發展特高壓,就說明特高壓確實是比其他方式更加經濟。
褚艷芳: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已經建成5年了,輸送電量500多億千瓦時,其中給華中地區送電370多億千瓦時,折合成煤的話是2400萬噸,相當于要用40萬節車皮去拉煤。所以特高壓的發展不能僅僅算局部點上的東西,應該看整體的社會效益。
建設特高壓跟壟斷沒有關系
王益民:電網用什么電壓等級,或者分幾個區,跟電網壟斷沒什么關系。比如歐洲電網是一個統一的交流電網,在歐洲的30多個國家,從東部的俄羅斯一直到西部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但它完全是一個市場化的機制。所以說一張網還是幾張網是一個技術問題,和壟斷沒有關系,通過聯網就能加強壟斷的說法并不成立。
韓曉平:電網的物理壟斷屬性不管拆分與否都無法改變,真正能夠改變壟斷形式的是發展分布式能源,所以國家電網公司應該像發展特高壓一樣,解決好分布式能源的并網問題。
王益民:關于發展分布式電源,國家電網公司承諾,所有低于6000千瓦容量的分布式電源,通過10千伏線路接入電網,我們全部實行免費設計、免費接入、全額收購。這項政策從2013年2月開始實施,目前在全網范圍內已經有3000多戶、260多萬的裝機容量并網發電。
薛禹勝:西歐電網一直是一個互聯電網,但它不是一個利益體。所以,互聯電網不一定是一個壟斷電網。電網互聯之后應該更加開放、更加不容易壟斷,就好像鐵路、公路互聯之后就更開放了,因特網和其他的通信網絡現在的整個趨勢也是互聯。互聯的范圍越大,經濟上互補性的優勢越能發揮出來。
電網建設要跟上新能源發展步伐
張傳衛:中國真正的“棄風”是從2011年冬天開始的,最嚴重的是2012年,“棄風”量達到總裝機容量的22%~23%,2013年有所好轉,大約占總裝機容量的12%。目前,“棄風”最嚴重的是吉林、蒙東、蒙西、甘肅酒泉以及河北張北地區。
王剛:風電去年“棄風”導致的電量損失大概是300億千瓦時,也有一些“棄光”的現象。從理論上來說,太陽能發電板一年能發多少電是有統計數據的,但一年下來因為“棄光”損失了多少電無法統計。
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并不是一定要“棄風”或者“棄光”,就好比在一條高速公路上,是否可以考慮控制一下那些高耗油、高污染的車輛,讓道給一些清潔車呢?
楊懷進:現在西部地區有的地方“棄光”比例達到50%以上。國家目前對新能源并網的準備工作做得還不是很充分,西部地區并網條件和并網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跟上新能源發展的步伐。
新能源消納需要特高壓
褚艷芳:2013年黑龍江“棄風”的電量是11億千瓦時,占比是16.4%,比2012年增長了27%,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電送不出去。黑龍江目前總的裝機容量是2300萬千瓦,但最大的用電負荷是1000萬千瓦,富余的裝機過去能送到遼寧或者吉林,但現在遼寧、吉林風電發展都特別快,尤其是吉林,而基于現在的電網再想往遠的地方送電是不可行的。
楊懷進:在推進新能源并網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實際上還是很積極的,一直呼吁希望建成幾縱幾橫的大電網,但國家發改委一直沒有批準這個規劃。我們應該以更大的決心去發展特高壓,就像30年前中國在東部地區建高速公路一樣,否則談治理污染、治理霧霾都是一句空話。
王益民:每次聽到或者看到建成的風電機組或者光伏設施在“棄風”或者“棄光”時,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到去年年底,我國風力發電裝機超過70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超過1500萬千瓦,在總的裝機里這兩項合計不到8%,所以我們新能源發展的空間還遠遠沒有打開。
從國家電網公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發展兩項技術:一項是特高壓技術,解決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問題;另一項就是智能電網技術,解決大量分布式清潔能源并網的問題。
薛禹勝:2012年,全國因“棄風”損失的電量相當于當年北京市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們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增加到20%、30%,甚至到50%的話,北京空氣的改善就會很明顯。
當前,如果要更大規模地開發風力資源和光伏資源,就需要打造“電力高速路”。國家電網公司的態度是,風電、光伏電能等可再生能源不管你有多少,只要輸送容量允許,那就優先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
季侃:從技術上來說,大量消納清潔能源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不過現在國家的配套政策還不是很到位。一旦到位了,我想我們是能夠做到的。
跨區跨國輸電為歐盟帶來效益
目前,全球范圍內有很多跨區跨國輸電的例子。例如,歐盟的電力市場盡管沒有運行特高壓,也沒有形成歐洲范圍內的統一市場。但是已經逐漸形成的七大區域性電力市場中,跨國電力交易不斷增長,交易量從1996年近2200億千瓦時增加至2011年的4119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也隨之增強,其終端電能消費量中的占比也從2000年的13.6%上升到2011年的20.4%。可以預期,如果通過(特)高壓電網建設,實現全歐盟范圍內的統一市場,將能夠帶來更大的效益。歐盟為此也提出了諸多宏大的目標,如歐洲超級電網,但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統一化進程并不理想。
【上一個】 風電并網使得棄風限電情況明顯好轉 | 【下一個】 繼電器市場競爭激烈 微保護是發展方向 |
^ 專家為特高壓“點贊” 今年會被批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