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將與電網一體發展
“無線充電與智能電網更緊密”
電動汽車的能量傳輸主要分為幾種,包括慢充、快充以及換電模式這都屬于有線的傳輸。
還有一類就是無線傳輸,用戶只需要在下車前通過操作系統將相關的設置調整好,電動汽車就自動充電,就可以不用再管它了。
這種模式節省了原來充電樁所占的空間,而且也很便利。但有一個明顯的優勢會體現在收費方面,將來在車上綁定一張卡,用戶充電直接刷卡就可以了,方便又快捷,省去了現在充電樁模式的一些繁瑣流程。而且這種充電模式的信息可以與智能電網緊密結合起來,電網公司可以從信息數據采集系統中提取出來,方便雙向的互動與管理。未來也可以將它交給第三方運營商來負責管理。
還有一個就是安全性的問題,現在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充電樁的安全問題,雖然已經設置了很多絕緣與防水的裝置,但就怕人身的傷害,如果出現意外380伏或220伏強電壓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將充電裝置放到地下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同時由于它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對電網的負荷調節也會有一些優勢。
最早科學家特斯拉發現的電磁場,無線充電就是應用電磁場的原理。像變壓器的原理是有一個原邊和副邊,原邊充上電副邊那里就有電了,但變壓器是實心的,連接在一起的,無線充電則是將原邊與副邊分開
我們現在應用到車上的無線傳輸距離是20厘米,實際上做到25厘米也是可以的,這要根據車的造型來設置。以3.3千瓦的功率等級來看,無線傳輸的效率是在97%左右,從電網到電動汽車電池整個系統的效率在91%左右。目前充電樁的平均效率是在91%~93%之間,應當說差距不大。
我們最初的目標是驗證特斯拉的理論可不可以在電動汽車上實現,后來通過實驗發現這是可行的,然后我們從1千瓦的功率逐步實驗到3.3千瓦。最初3.3千瓦的裝置在實驗室做的效率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在裝車時發現效率損失了十幾個百分點,由于汽車的金屬底盤吸收了很多能量,造成了能量的渦流損耗。后來我們從系統設計的角度進行了很多匹配革新,終于將這個問題解決了。
對于無線充電技術要從功率、效率、距離、體積大小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價,才能實現與電動汽車的匹配。目前我們實驗室已經做出了30千瓦的,下一步將進行裝車試驗。
國外像德國的博世公司已經開始進行一些成品的銷售了,也包括與整廠商的合作、與很多車型的匹配。但他們具體的各項指標及銷售情況,目前我們還沒有相關數據。但從技術效率層面上看,我們與他們的水平應該差不多,但是他們已經邁出了商業化的第一步。
現在博世的一套無線充電設備大約不到2萬元人民幣,而傳統的充電樁加上車載充電機國內的平均價格在六七千元左右,應當說還有一定的差距,未來無線充電技術應當著眼于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性方面。
到2020年無線充電技術會開始出現大范圍應用,到2030年應該可以與有線充電平分市場了,但未來不會完全替代有線充電,兩者還是共存共生的關系吧。
當然無線充電是一種技術,不僅僅是在電動汽車上,未來我們的生活可能包括家用電器、手機等等都會得到推廣應用。
我想電動汽車面臨的幾個問題應該包括整車可靠性的問題、充電便捷性的問題、充電價格的問題等。對于消費者來講,在國家給予一定補貼的情況下,加上比較有優勢的充電價格,但仍然不買電動汽車,那就是便捷性的問題,買完之后怎么充電?
充電設施合理規劃最重要,我們不要將充電設施定義成一定是用閑置地集中建設,充電設施的推廣首先是要針對大眾型汽車配置的3.3千瓦的慢充裝置,就是走到哪里都可以充電,這個其實并不難。傳統內燃機汽車與加油體系的發展其實就是市場自由配置的結果,而電動汽車如果充電不方便那它根本也就發展不起來。我不建議充電設施要拿出專門的大塊地方來建,首先我們可以在小區、辦公區建設,所以充電樁一定是分散的!
未來小車基本上不會做換電模式,主要還是在公交車、環衛車上應用。國網公司之前一直提倡換電模式,但投入很多后出現了閑置的問題,事實上電動汽車與充電、換電是三位一體的關系,一定要整體考慮。
小車如果換電可能會出現安全性的問題,車上的總正總負連接電池組的正負極,如果換電池一定要考慮便捷性的問題,這樣安全性就成為一個考驗,這些問題是很難兼而有之的。私家車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如果強電方面出現短路或者斷路可能就會是致命事故。大的公交車因為電池組比較多,換電模式對電池的維護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它更多是采用換電。
今年的這些政策應該是積極有效地推動了電動汽車的發展。比如明確了電網公司負責增容接到用戶端、服務電價的問題,都是很具體的政策。最近青島的特銳德公司開始進入到充電設施的建設中去了,說明企業資本已經開始注意這個領域了,這都是利好的消息。我認為未來政策應當給充電設施的發展提供平臺,也要提高整車的性能。
到2020年之后如果還要給補貼,那電動汽車就是沒希望的。我們現在還有6年的時間,需要將整車的價格真正降下來,讓它屆時能夠參與市場的競爭。
隨著電動汽車的介入,對電網的削峰填谷是最明顯的。當實現智能電網的時候,電動汽車接入充電裝置后可以實現充電時間的選擇,比如后半夜是用電量最低的、電價最便宜的,就可以通過智能控制選擇這一充電時段,當然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進行設置。所以電動汽車絕對不是電網的負擔,而是可以很好地融為一體。
【上一個】 俄羅斯2013年電力行業投資額達9617億盧布 | 【下一個】 2015年底國網將接納光伏發電3500萬千瓦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