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電網絡無功補償的實踐與探索
功率因數是考核電力企業的一個重要技術經濟指標。無功補償工作的好壞直接牽扯到電力企業的經濟利益。過補償和欠補償會造成線損增大,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線損,只有把網絡中的無功電流限制到最低限度,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據此,以往任保一種單一的補償方式都是不盡人意的。現分以下幾點簡單說明。
1 變電站集中補償。可以減少變電站以上輸電線路傳輸的無功電力,降低送電網絡的無功損耗。但它不能降低配電網絡的無功損耗,因為用戶需要的無功還要通過變電站以下的配電線路向負荷端輸送,lOkV及以下的配電線路仍有無功電流在流動。所以它代替不了配電網絡的補償作用。解決不了配電網絡的降損問題。
2 10kV線路分散補償。在選擇好補償最佳容量和最佳位置之后,對10kV配電線路會起到較好的補償作用。盡管如此,在補償點前后的網絡中,仍然有部分無功電流在流動。難免會出現后夜空載時的過補償和重負荷時欠補償現象。這種補償基本上是“以高補低”的,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3 用戶的自動補償。在工礦企業用戶中使用成套低壓并聯電容器柜較多。裝有無功功率自動補償器,相當于低壓集中補償,它適用于低壓供電半徑短、負荷集中的地方。對低壓供電半徑較長的動力線路,作用不大。一般情況下,無功功率自動補償器,故障較多,壽命較短。一面柜子的價格在14000--16000元之間,對于小型企業來說,承受能力有限。當自動補償柜子退出運行(接近空載)時,配電變壓器就出現無補償情況。
4 無功負荷后移。由于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設備的類別和數量急劇增加,使網絡末端無功負荷逐漸增多。由于無功負荷向后移動,補償的重點也隨之向低壓向網絡末端方面轉移。這些新的情況、新的問顳廊用新的無功補償方法去解決。
【上一個】 動態無功就地補償—不可輕視的巨大資源 | 【下一個】 濾波電容的好壞應該怎么樣測量? |